安靜辭職 – 從現象到趨勢
【安靜辭職 – 從現象到趨勢】
近期在職場上存在一個特別的現象,多發生在年輕族群身上,那就是『安靜辭職』。這些人並不是真正的離開公司辭去崗位,而是心靈上的缺席,工作表現散漫只會在辦公室摸魚,份內事務永遠保持著交差了事的態度且不願意積極進取。
但為什麼這個現象開始愈演愈烈,甚至成為一個趨勢?我們針對這個現象有一些想法:
隨著經濟衰退情勢迫在眉睫,大部分人們認為裸辭並不安全,尤其在通貨膨脹肆虐的大環境下更是一種不被允許的決定。再加上現代教育成本高昂,許多年輕人在出社會前就已背負巨大的債款,然而潛藏在這殘酷的現實下更糟糕的是在就業市場中受到經濟蕭條的影響,基本難以找到薪水足以還清貸款的工作機會,如此情景讓年輕人想要置產成家的想法都只能淪為空談。之所以存在這個問題,我們或許可以試著將原因追朔到更加深層的世代變遷、工作環境及經濟發展現況做進一步的探討與分析。
也許是時代的變遷讓我們忽略了不應該用同一種標準看待不同世代的人,因此如何跨世代溝通是我們需要去思考的問題。許多年輕世代人們受到總體環境所逼,努力與收穫並不能成正比,基本生存都有困難的條件底下,身上負擔著的龐大經濟壓力或許正在吞噬那些所謂的躺平族群。
在物價飆升的時代,相較於以往經濟繁榮且發展快速的台灣市場,同樣的商品價格早已不同於以往,隨著加速成長的通貨膨脹時代到來,經濟蕭條促使人們購買力逐漸萎縮,再加上地緣政治動盪、薪資與物價成長比例失衡以及工作機會的大幅銳減,都造就了年輕一代對未來生活上的不安。根據美國勞工局估計,現代年輕人相較於在戰後嬰兒潮出生的 20 歲青年而言,降低了將近 9 成的購買力。懷抱著如此巨大的生存壓力,迫使越來越多青年對未來規劃僅存模糊的想像甚至不抱持任何希望,許多人認為即使努力一輩子生活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因此不願意付出更多的心力去追求更加卓越的成就。
一項由美國私人企業針對將近 60,000 名員工的調查指出,現在活躍在職場的勞工們是近十年下來在工作投入程度方面表現最差的,超過三分之一的員工皆是如此,他們有些人並不熱愛這份工作,卻也害怕承擔辭職可能伴隨而來的風險,對於工作的態度簡而言之可以說是拿多少錢做多少事,產出質量也僅止於平庸,整體工作表現幾近於不被解雇的水準。
一個缺乏熱情、缺乏成就感的工作是無法滿足自我成長需求的,勞工找不到工作意義而選擇雙手一攤的現象可能與企業文化的差異或工作內容有關。企業或團隊可以開始思考如何留住員工們的心,除了實質上的調整薪資外,或許專注在創造有效協助身心平衡的工作條件與環境,也能使員工能夠獲得精神上的好處而更願意對工作投注心力。
而協助員工滿足身心平衡的工作條件可以分為兩種方式,一是關於內部自我成長,企業可以提供技能提升的管道,使員工們待在公司也能具有持續成長的發展空間,又或者賦予工作的意義,藉此提升勞工們在工作中的成就感,達到增加員工留下的機率。
另外,則是關於外部環境的改善,尤其在受到疫情影響後,更是有許多勞工表示在家工作比在辦公室有效率許多,因此不願意回到實體辦公的形式。此時,身為企業方可以考慮彈性調整工作型態,試著朝混合辦公的型態轉變,也許安靜辭職的現象將會得到改善。
更多詳情請見